坊間一堆教我們如何透過定存股票投資,讓自己得以由小資邁向財富自由的目標,其中最重要的根據就是「複利」的概念,複利讓我們有機會拿出去的成本最終0成本,以存股來說,就是由長時間的現金股利、股票股息的發放,讓我們得以不斷地減低投資風險,最終攤平為0成本時,你手上還有許多股票,那將非常可觀。
用在投資如此,用在人生每一分每一秒也是如此,為學日進,學習一門學問,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有所成,學問莫測高深,要能精通一門學問,需要恆久的毅力和耐心,耐得住孤單寂寞鑽研,到了一個階段再更進一階學習,才能享受到最後開花結果的樂趣。
最簡單的道理卻最容易簡單到不去做
《複利效應》再一次提醒我要注意日常裡的小選擇,小選擇的累積,一段長時間後也能蔚為可觀,雖然一開始沒什麼差別。
我們生活裡的每一個選擇造就了我們現在的生活,選擇如此重要,也容易被輕忽,一定要時而有本書來提醒自己,或許這也就是這類書籍經年都能在書店顯眼處的原因。
連假裡的某一個傍晚,我在誠品翻了一下,之後就決定把它帶回家,我要振奮一下,也想要改變一些習慣,也開始作某些記錄追蹤,就連吃幾顆喉糖,我都記錄著。(後來沒有記錄了)
最近我有些感觸,看著很多人,明明有許多專業,看起來很成功,但是很可惜的是沒有辦法以很流暢或很明確的字詞用語來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實在埋沒了不少曠世奇才。
我認為這樣的人,可能平常沒有繼續不斷地複習自己的專業,日常做的專業就像技藝一樣會做,但沒有辦法除了會做之外,還能闡述,技工與大師的距離,還是有所區別。
語言是非常基本的,即便口語化,也要能口語得讓他人感受到言之有物,感受到你確實是有料的,不會讓人對你有所質疑,以為你永遠就只能說一些很表淺的概念。
我最缺乏的是擬定明確的目標
書裡也有提到一流的人都有明確的目標。
而我,當然不能稱為是一流的人,我有想要的方向,沒有或不敢有明確的目標,在2010年12月1日我重返職場時,我或許腦子裡想過我5年後、10年後要往哪方向去,那時只想到要往行銷工作,大概薪水要能從一開始微薄地20K增長到多少,只能算是一個「起心動念」,10年將至,大致不遠,雖也有落差,但還能對自己交出一份成績單,那麼下個10年呢?
我如果能將目標明確勾勒寫下,是否會更符合?是否會縮小落差?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